首页 >

原著粉与电影粉为何水火不容?漫改电影《异人之下》面临的多重挑战


上映5天,《异人之下》勉强突破亿元票房,而首映日预测的3亿票房如今跌至1.5亿以下,舆论场始终热闹非凡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,是“原著粉霸凌电影粉”的说法,这种观点将两类粉丝强行对立,让人不禁思考:对于漫改电影而言,原著粉真的重要吗?

答案显而易见:重要,且非常重要。

《异人之下》作为“国漫巅峰之一”的大IP,拥有广泛的粉丝基础。因此,前期宣传中强调原著的贴合度在所难免。对于原著粉来说,他们并不是要求电影1:1复制原著,但在选角、人设以及情节流畅度上有基本要求。当他们发现影版未能满足这些需求,甚至对原作进行了不合理的改编,自然会发出负面评价。

导演乌尔善在采访中提到,影版《异人之下》的改编方向是为了吸引更多普通观众。从结果来看,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总体评价较好,他们称赞特效、风格创新和新奇的世界观,但叙事和人物成长上的缺憾仍然让电影无法吸引更广泛的观众。

原著粉对于电影的影响不可忽视。他们不仅是核心粉丝群体,还体现了原作IP内容的核心魅力。本着娱乐资本论的立场,商业电影本质上是一种产品,其制作方法完全适用于其他商业理论。以卡诺模型为例,我们可以拆解《异人之下》观众的五大需求,并总结拍好漫改作品的优先级。

首先是基本型需求,即剧情结构完整。对于电影来说,基本型需求是指用户认为产品必须具备的属性,如果得不到满足,用户会非常不满。影版《异人之下》主要改编自漫画前57话,按理说,按照原著来拍应该能满足基本型需求。但由于最后“原创”剧情部分的改编,导致人物设定和情节出现不合理的改动,原著人物走马灯式出场,显得不够立体。

其次是期望型需求,即角色适配且贴脸。对于漫改电影来说,选角和造型备受关注。《异人之下》的大部分选角都在努力贴近原作,但并不完全贴脸,比如冯宝宝的五官过于艳丽,与“三无”属性背道而驰。张灵玉的选角则备受争议,与原著中的“出世仙人”形象相差甚远。

兴奋型需求则是指动作设计或角色丰富。这类需求即使没有达到,用户也不会有太多不满,但达到了会让用户感到惊喜。对于影视作品来说,这类超出预期的需求可以通过合理改编和创新来实现,但这些创新需要建立在基本型和期望型需求被满足的基础上。

对于无差异需求来说,AI摹片成为《异人之下》原著粉的槽点之一。虽然影片认为2.5次元真人摹片是贴近漫画感的创新,但实际上,很多二次元粉丝并不喜欢AI制作的效果。

最后是反向型需求,即引起受众强烈不满的特性。《异人之下》里疑似SM暗示的情节就属此类。这些情节不仅让普通女性观众感到不适,对于原著粉里的男频用户也无益,因为原著里的猥琐气质更多是为了搞笑而非搞黄色。

总体来看,《异人之下》虽在部分方面有创新亮点,但其对于原著粉嗨点的错位认知,使电影失去了核心观众群的支持和口碑发酵的机会,漫改电影在这一点上需要更加重视原著粉的需求,力求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改编,争取让更多观众满意。未来漫改电影的成功关键就在于此,商业电影导演需要具备这些基本技能,才能驾驭这一特殊类型的作品。

相关新闻

PG电子于2016年进军亚洲市场,为提供玩家安全优质的娱乐体验,经过多道严格评估及筛选,最终由亚洲久赋盛名的知名平台
【E世博esball】
获得
PGSoft在亚洲地区的独家授权,并在此期待未来能够携手共创辉煌